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团队——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The team of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团队博士后张少同研究成果在JGR:Oceans发表

首页    研究进展    团队博士后张少同研究成果在JGR:Oceans发表

  3月12日,国际著名海洋学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了团队博士后张少同关于现场原位观测悬浮泥沙浓度多尺度叠加和分解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scale Superposi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Field-Measur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mplications for Extending 1DV Models to Coastal Oceans With Advected Fine Sediments”。

  

img1

 

一维垂向扩散—沉降(1DV模型是泥沙输运分析的实用工具,主要适用于砂质沉积物的当地动力过程。细颗粒沉积物具有长距离平流输运的特性,因而一维模型不能直接适用。本文尝试提出了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评估了平流输运强度:多尺度过程的频率叠加可定性判断平流输运的强度,谱滤波分解可以进一步实现定量评价;本文也提出了根据单点水沙观测数据粗略判断沉积物来源位置的方法 据此方法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悬浮泥沙浓度C(z,t) 同步水动力实测资料,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M2分潮引起的涨潮平流输运导致了观测点C(z,t) 变化的约8.30 %, 物质来源为观测点上游1.6 km 左右的 fluffy layer M4M6+M8分潮引起当地 fluffy layer 再悬浮贡献分别4.16 % 3.96 %,波浪引起的海床侵蚀与沉积物再悬浮主要发生在观测点上游5 km左右侵蚀中心,后随涨潮平流输运经过观测点,贡献约76.49 % 研究成果厘清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废弃叶瓣观测点附近的沉积物动力过程,为细颗粒沉积物动力过程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提供一系列方法借鉴,对1DV 模型在细颗粒泥沙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img2

(a)有效波高;(b)水深;(c)投射到WNWφ=22.5°-ESEφ=202.5°)轴上的速度涨潮速度;(d)悬浮泥沙浓度;(e)海水温度;(f)河床高程

 

论文第一作者为团队博士后张少同,通讯作者为张少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Peter Nielsen教授和团队负责人贾永刚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政府为出国留学计划提供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开发项目等课题的资助。

 

编辑:乔玥

审核:张少同 权永峥   

2021年3月16日 08:00
浏览量:0
收藏